近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在炼油高成本压力下, 国内液化石油气价格在6月后进入快速上升阶段。卓创资讯数据显示,6月中旬以后,华南码头、炼厂液化石油气价格将继续冲击4000元/吨的心理高点。北方市场均价在此带动下预计保持每周50-100元/吨的上涨。
虽然,当前国内液化石油气产量持续增长,但是以天然气为主的替代能源亦进入快速发展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5月国内87个主要大中城市中,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等热值价格比为1:1.82。所以,天然气在民用城市管网的大面积应用上将对液化石油气的销售形成巨大压力。
由于液化石油气产业的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并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经济回暖的影响,虽然现在局部地区暂时需求上升,但整体上讲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还是出现进口下降、出口猛增的局面。据悉,6月国内进口预计到货29.76万吨,较5月45.89万吨萎缩35.15%。
种种迹象表明,在燃气业,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形成。
液化气进口依存度仍将下降
美国费氏全球能源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液化石油气首次出现产量下跌,同时进口量继续维持自2003年以来的下跌趋势。2008年我国累计进口液化石油气594.4万吨,比2007年下降14.8%。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天然气经济研究专家刘毅军教授告诉记者,“1998年液化石油气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比例最高,达到40.19%,之后比例有过波动。但从2003年开始下降,从35.44%。一直降到2008年的12.09%。尽管有2007年全年和2008年上半年受国际价格过高的短期影响,但下降趋势已经成形成。而从进口量的增速看,从2004年以后为负增长”他说。
“若国际油价仍在70-80美元/桶范围内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2009年我国液化石油气进口依存度仍将处于长期下降趋势。由于市场化程度很高,液化石油气产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其市场需求可能局部会有上升,但是从整体上讲其进口依存度将长期维持下降趋势变化。” 刘毅军如是说。
天然气等替代能源迅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天然气、甲烷、乙烷以及二甲醚等产品的大量涌现对中国液化石油气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以天然气资源对液化石油气的影响最大。
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的下游领域彼此相重叠,尤其是在民用燃气(城镇燃气)方面。
由于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具有清洁性、高热值和不易爆性,它们可用作车用燃气,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升,将来它们必将同时成为汽柴油的重要替代品。据悉目前在国际上,24%的液化石油气被用做化工原料,二者在化工应用上亦有一定的替代。
但是,天然气以安全、无毒、洁净、方便等诸多优点在城市的利用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同时,国家对天然气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也在加大。近年来实施的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气化山东工程以及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海洋天然气开发项目等将对国内的液化石油气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虽然天然气开采程度远不及石油,但是后备资源比较丰富,价格也远比石油价格低。刘毅军对记者说:“1990年到2008年,国内液化石油气消费平均增速约为13.12%,而2002年到2008则下降为5.01%,2005年到2008年平均增速下降尤为明显,不到2%。这主要是天然气产业链快速发展,城市民用天然气快速推进的结果。”
“2007年液化石油气国内消费总量为2327.9万吨,其中生活消费1607.9万吨、工业用(燃料为主)485.6万吨;而天然气消费总量为689亿立方米,其中生活消费133.39亿立方米、工业燃料114.71亿立方米。按等热值换算,就国内液化石油气与天然气消费比例看,消费总量、生活消费、工业燃料的比例依次为1:2.22、1:1.6、1:1.78。”刘毅军介绍。
《2009年中国城市天然气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燃气中,液化石油气的用气人口最多,占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的56.1%,其次为天然气,占城市燃气用气人口的31.5%。“一个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刘毅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