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传来消息,我国对海洋可燃冰资源的专项调查研究经过近10年的深入实施后,现已取得四大方面的突破性成果。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4·8H2O。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因为,在陆地只有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才具备形成条件和使之保持稳定的固态,而海洋深层300-500米的沉积物中都可能具备这样的低温高压条件。因此,其分布的陆海比例为1∶100。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这是因为天然气有个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温度2℃~5℃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因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称为“甲烷水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它会分解成水与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外表上看它像冰霜,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