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青岛市政公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用心惠民”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三心”服务理念,坚持“四快”处理机制,开拓创新,用心做事,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市政公用事业跨越发展,实现了保障民生新突破,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瞄准新目标,实现再跨越,为加快建设宜居青岛、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工程建设和规范化的管理、服务,构建起市区统筹、协调发展的“大市政公用综合保障”格局,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构建三大水源原水供应、四纵三横管网输配、一环三线统一调配的大供水体系,实施830公里管网建设改造,实现优质稳定安全供应。
构建以管输天然气为主的多气源供应、“双路”保障、一主三支管网输配、统一接收和分销的大供气体系,完成中石化山东LNG工程(一期),实施1400公里管网建设改造,基本实现管道天然气全覆盖。
构建以热电联产为主体、区域锅炉房为辅助、清洁能源为补充的热源供应、“两联三线”联网环网运行、多点支撑的大供热体系,完成发电厂热电联产三期等热源工程,实施800公里管网建设,基本实现供热全覆盖。
构建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厂网协调、泄洪顺畅的大排水体系,完成11个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实施800公里管网建设,实现环湾污水处理一级A达标排放。
构建责权统一、手段先进、体制健全、监管有力的监管体制,环卫作业规范化、道路保洁机械化、垃圾收运密闭化、垃圾处置多元化的运行方式,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的设施体系,待遇从优、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的大环卫体系,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垃圾转运站、收集站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最洁净城市。
建立完善市政公用行业法规体系,实施全市统一规范的行业管理标准,实现市政公用行业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市政公用产品质量和安全,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2011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市政公用工作重点突出三大工程建设,提升三大监管水平,创新三大服务模式,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目标是:市内四区实现居民二次供水统一管理,基本完成一户一表改造。
市区新增管道燃气用户6万户,实现双气源供应,建设改造燃气管网200公里,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 78%(其中市内四区达到88%)。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7%(其中市内四区达到72%)。开工建设李村河中游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娄山河流域污染点源综合治理,完成110个老楼院排水设施改造任务,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8%(其中市内四区达到97%),环湾污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处理率达到45%。
突出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30项民生工程,让群众更多地分享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突出供热工程建设。加快东亿供热中心、李沧东热电厂等9个热源项目建设,市区新增热源能力910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其中市内四区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积极实施海水源、污水源、地源热泵及生物质锅炉等清洁能源供热方式,进一步满足群众用热需求,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突出供水工程建设。建设供水管网42公里,完善“四纵三横”输配系统,增强应急调配能力。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178处、一户一表4万户,实现优质安全供水。建成全国最大规模10万吨/日城市供水海水淡化项目,促进城市供水可持续发展。
突出环卫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垃圾收集站40座,更新垃圾收集车400辆。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中转站迁建工程,开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厂、填埋场二期、城肥处理厂迁建等工程,完善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功能,大大提升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水平。
提升三大监管水平。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统筹市区、协调发展。
提升行业统筹监管水平。完成环胶州湾原水、制水、输配水供水设施规划布局,逐步整合供水资源,实现水源合理调配。建立供水国家级实验室监测、在线预警监控和流动监测体系。加快环胶州湾天然气高压管网建设,努力实现天然气气源统一接收和分销。加快推进LNG、储气库等储备气源建设,完成中石油天然气引进,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系统,建立双气源供应结构。加快热源、换热站和管网建设,科学划分供热区域,合理分配热源,推进调峰热源建设,实现供热系统优化利用。加快老系统改造,解决末端用户温度不达标问题。加快供热企业整合和二次转供热单位接管,形成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扩大热计量收费面积和试点范围。完善污水处理厂监管考核评估和特许经营监管机制,全面规范城市排水行为。加快排水设施移交,实现统一管理。继续开展“保民生进楼院惠万家”专项整治、道路排水设施集中整治、中小饭店污水预处理设施和城区河道、管网污水乱插乱排整治活动,确保城市排水设施达到创城A级标准。完善市、区、街三级管理环卫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环卫作业实行统一监管,统一作业标准,统一考核奖惩。建立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环卫作业全过程监控。规范作业标准,改变作业方式,实现生活垃圾全密闭收集清运,避免二次污染,减少对市民生活影响。建立完善经营许可和特许经营监管机制,实现环卫作业市场有效监管。
提升安全运行监管水平。深入开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专项行动、经常性隐患排查和安全大检查活动,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运行保障能力。完善各行业调度指挥中心,运用信息化系统,对生产设施进行层层监管,确保安全运行。对换热站、泵站、调压站实施在线监测、远程监控,保障市政公用产品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环网联网建设,实现环状供水,双路供气,联网供热,提升保供能力,减少运行风险。进一步完善全员参与、联动巡检、科技支撑、远程监控的网格化巡检机制,采取定人、定事、定责等“九定工作法”,增加巡检人员,调整巡线时间,加大巡检密度,运用管道机器人、管道探测器、车用检测器等高科技手段,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恢复。建立预案支撑、设备完善、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处置联动的应急处置新机制,配足应急抢修队伍,配备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提高抢修效率,减少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等运行事故的发生,确保群众正常生活。
提升工程建设监管水平。进一步完善统一组织和实施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开展“抓细节、重实效、惠民生、文明施工再上新台阶”活动,落实好“四统一”制度和各项建设管理规定,切实抓好工程建设管理责任落实。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落实施工交底和旁站制度,防止设施损坏,避免事故发生。统一设置公告牌、围档、密目网、便桥、夜间照明和警示标志,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加强室内设施施工管理,落实各项施工管理制度,加强施工人员教育,规范施工人员行为,提高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创新三大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以群众满意率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用心惠民优质服务年”活动,以一流服务礼仪、一流服务规范、一流服务标准、一流服务设施、一流服务管理,全面提高社会满意率。
实行亲情化服务。大力开展以微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亲情化服务活动,坚持“三心”服务理念和“四快”处理机制,视用户为亲人,切实把用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办实办好。制订各行业服务标准和考评细则,完善培训、考核、评比等机制,杜绝生、冷、硬、顶、推等现象,把微笑服务培养成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一种职业修养,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实行精细化服务。进一步细化市政公用行业服务规范,教育全系统干部职工学规范、用规范,推动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业务技能的提高,全力打造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熟练、服务高效的职工队伍。重点解决基层热线接听、室内安装、入户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零距离工作法”、“进门十不工作法”等,细化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规范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为群众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实行承诺制服务。建立民生巡查、进社区面对面、问卷调查、网络在线等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的长效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完善承诺机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措施、解决时限,通过媒体公示等方式,自觉接受监督。加大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力度,实现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责任零投诉。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和考核细则,推动服务工作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