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厦门管理处泉州分输站站长范哲告诉记者,泉州站已投产23天,累计向下游用户供气1465.55万立方米。较泉州站晚一天投产的厦门海沧分输站,已向下游用户输气49.09万立方米。八闽大地用上了来自中亚和祖国西北的天然气。
保障体系完备 底气足
天然气,对于福建百姓来说并不陌生。
2009年7月26日,福建LNG站线项目建成投用,并成功接卸来自印尼的首船LNG,福建开始迈入天然气时代。莆田、晋江和厦门建起3个燃气电厂,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在福建电力迎峰度夏中发挥重要作用。省内建起的天然气管网为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5个城市送气。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更多清洁能源,能源的多元化也有利于能源供给安全。于是,在福建省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西气东输工程入闽。
经过14年发展,西气东输已实现管道供气向管网供气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西气东输运营的管道达1.19万公里,天然气管网一次管输能力接近每年1000亿立方米,供气管网覆盖16个省区市。“十二五”期间,西气东输管网所及地区新增湖南、江西、广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十三五”期间,福建入列。
调度灵活、运行高效、安全稳定的西气东输管网供应体系,连接起我国塔里木、柴达木、长庆、川渝四大气区,并与中亚、中缅、进口LNG联网供气,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福建的天然气管网实现了与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全面对接,天然气保障更加安全、有力。
“西气”入闽 补缺口
大力发展天然气,是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福建省在“十三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50.5%下降到41.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1.6%,清洁能源比重从24.9%提高到28.3%。2020年,福建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41.2%、石油30.5%、水电7.1%、核电11%、天然气6.7%、其他能源3.5%。
“西气”入闽,有效弥补了福建省天然气缺口,满足日益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需求,也让更多百姓用上清洁能源。
作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泉州地区,工业企业众多,用气量大。泉州分输站作为西三线天然气入闽的第一个正式投产通气场站,通气当日即实现管输压力安全升至4兆帕的标准输气压力,与下游泉州燃气公司门站顺利接收气。
西三线全线建成投产后,年可向福建供气20亿立方米。随着“西气”入闽,福建省汽车和船舶通过“油改气”,可减少排放一氧化碳97%、二氧化硫90%,并大量减少苯、铅、粉尘排放。
福建省具备发达的内江、内海物流体系,船舶“油改气”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据统计,福建共有客、货船舶3700多艘、渔船6.8万艘。特别是闽江下游船舶往来频繁,是非常重要的运输水道,几百艘以柴油为动力的运输船一年四季往来穿梭,影响了沿岸水域环境。用天然气替代柴油,可节约40%的燃料开支,减少85%的有害气体排放。
新气源注入 实惠多
福建省明确,自3月1日起,优化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福州市城区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气基础销售价格由现行的每立方米3.26元调整为3.18元。城区非居民用户管道天然气最高销售价格由现行的每立方米3.41元调整为3.33元。此次气价下调,预计年可减轻用户负担1.28亿元。“西气”的进驻是气价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福建省是我国首个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试点省份。西三线东段的建成,改变了此前福建省单一气源的天然气供应格局,大大提升了天然气市场化水平,形成良性、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也为省内降低天然气终端使用价格奠定了基础。
到2020年,西三线闽粤支干线、福州—宁德支干线、平潭支干线和三明—南平支干线约1500公里管线将全线贯通,中国石油向福建省的供气规模将达到每年45亿立方米。
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西三线将为福建省能源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实现天然气“县县通”、改善人民生活助一臂之力,也为其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做出积极贡献。